人物简介:陈栩,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已在Nature、PNAS、Trends in Cell Biology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陈栩博士团队以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所谓主要研究手段,坚持超微水平观测、“眼见为实”的观点来阐述植物细胞内纳米级的动态变化。
她说,“科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是科研路上的“工作狂”,是学生眼里的“十万个为什么”。她以灿烂青春回报科研和教学,始终铭记“大豆振兴”。她是实验台上的求知者,更是讲台上的领路人。她满怀执着求证一个个假设,坚持不懈突破前进路上的一个个障碍。
乐于探索,不忘初心
陈栩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科学系,毕业后保送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直博生,2010年开始先后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但中学时期的陈栩并没有过多接触较为完备的生物知识,2000年她就读厦门大学时,初次接触了大量有关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2004年到2015年就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和比利时根特大学、奥地利科学院博士后期间,陈栩就一直从事对植物根系的研究,探寻模式植物拟南芥中激素在细胞间的传递机制,以及关于生长素如何调控细胞伸长和分裂的相关工作。来到农林大任职后,她主要致力于研究经济作物大豆中生长素调控结瘤固氮机制,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创造出就具有高生物固氮能力的新大豆品系。“有的人一辈子就研究一个方向,我估计,我后面的几十年也都是针对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陈栩神情中洋溢着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与热爱。
指导学生做实验
谈及所遇到的困难时,陈栩表示:“科学研究遇到困难的事可太多了,你投出去的稿子,70%有可能都是被拒绝的。”据介绍,一篇高水平文章需要经过资深国内外专家评议,确定文章的每个细节都做得非常成功,文章才会被接收。“我们今天有一篇文章就刚刚被打回来”,陈栩说道。陈栩直言,每开始进行一项生物学实验时,都需要先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去论证其成功与否。而一般提出的假设可能百分之六七十都与实验结果有一定偏差,那就必须推翻之前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做出更新的推论,再一步一步去论证,直到取得最终令人满意的结果。据了解,陈栩曾经用一年的时间来进行一项课题的摸索,但仍然毫无进展。最终在一次次失败后,陈栩找到了关键的实验证据,作出了新的假设,课题才得以进展。“失败中汲取经验,一步步突破自己,坐的住科研的‘冷板凳’,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陈栩感慨道。
即便探索的路上遇到重重困难,陈栩仍表示:“科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她谈到,“因为在实验台上,每一天都有一些欣喜的发现。”现在,她每天来办公室办公的第一件事仍然是去人工气候室的实验台上看看植物苗有没有出现一些有意思的表型,然后促进下一个科研假设的建立,从而推动工作的进程。“科研对我来说,就是一直在验证我的一步一步的假设,如果我的假设成功了,那我心里就会非常高兴。”陈栩说道。
陈栩认为,科研要做到脚踏实地和保证真实性,她也这样反复跟学生强调。“做科研最忌讳浮躁心、虚荣心和功利心很强。”陈栩坦言。一个实验假设,可能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来推翻验证,所以能够潜心在实验室做科研的学生不多。另一方面,科研需要保证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不能有半点作假。在她的学生,2019级生物学博士陈超凡的眼中,陈栩是一个干劲十足的老师。“老师会亲自给我们示范,在她的严格指导下,我们每个实验都是踏踏实实做下来的。”
方法有度,递薪传火
中学时期对生物学一知半解的陈栩,深知课本知识与理论实践之间的联系及差异,她明白想要让学生学好生物学这一实验性学科,就必须鼓励他们走进实验室,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相关知识的彻底掌握。同时,她也把对学生的激励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据悉陈栩参与了《生物学基础概括》、《生物学前沿》、《现代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她从不提倡照本宣科,经常采用动漫视频教学的方式,借此将生物结构或者DNA复制等不易了解的专业知识,通过动画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希望以此增添课程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在做实验
“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热爱生物、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课题,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进行学习。”陈栩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她激励学生积极开拓思维,独自思考自己所从事的课题。在陈栩看来,科研是共同讨论的结果,一个人的思路无法涵盖所有人的思维。“我的办公室一直都是对外开放的,我希望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我,和我进行思维上的碰撞。”谈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陈栩笑着说,“讨论既是对课题的探索,也是科研的一大进步。”
问及教学中遇到的困难,陈栩坦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她希望所有来听她上课的学生,都能听的明白、听的深入,陈栩会在课堂中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提出疑惑,从而为他们答疑解惑;让学生给予在教学方面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在实验室中,陈栩也会遇到积极性不高涨的学生,她首先向其提供研究的大方向与思路,然后要求学生在3个月到6个月中完成课题,在探索期间,每个月需要同她进行一次定期交流。她认为,在适当的紧迫感下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在交流过后,陈栩会对其想法进行纠正与完善。
满怀热情,不断前行
“陈老师早上7点左右就会到达实验室,经常傍晚6点左右才会离开。”陈超凡感慨道。对工作保持充分积极性以及高度热情的陈栩,时刻要求自己做事需要注重效率,她会把近一周所需要做的事情都罗列出来,提前一周做好计划安排。“工作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需要最大效用利用时间来完成工作,每分每秒都是很宝贵的。”在她看来,做事情必须要提前准备,才不会拖延工作的完成进度。
与学生合影
除了合理利用时间,陈栩还保持着做科研笔记的好习惯。在一周一次的轮流组会上,学生会进行文献的剖析和工作的汇报,以此达到相互促进与自我提升的目的。当学生表达时,陈栩就会进行记录,以便于后期的整理以及错误的排查。“我的笔记的正面是写着一些科研计划,反面写上一些看文献的心得。很多文章发表之后,需要学生整理原始数据,所以学生科研记录本要做好。”陈栩如是说。“陈老师有做笔记的好习惯,在她的潜移默化下,我们也会进行记录。”谈及陈栩对自己的影响,陈栩的学生,2018级生物学博士柯美玉这样总结。
问及陈栩的工作热情,柯美玉十分激动:“陈老师是个把工作当作生活的老师。”下班回到家中的陈栩,会在空闲之余不断回顾白天的工作要点以及思索工作中不足的地方,每当她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她就会即可与学生分享,进行沟通与交流。“有一次,凌晨3、4点时,陈老师产生了新的想法,就立刻发消息给我们。”柯美玉笑了笑,补充道。在日常生活中,陈栩还十分喜爱阅读侦探小说。“在我看来,科研探究中思路的推翻以及重建就像是推理一样。”陈栩将对科研的思考融入到生活,将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反馈到科研中。除此之外,陈栩还对新兴事物极具好奇心,每当她料想到学生的实验结果具有新颖性时,她就会期望结果,迫切想要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甚至加班加点工作。“陈老师对实验的热情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陈超凡敬佩的说道。
2019年,我国提出大豆振兴计划,首先希望能够制作出高产量、高品质的大豆,其次希望利用大豆自主固氮的能力,提供给粮食作物最高效的氮肥,从而改善土壤污染以及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谈及对未来的规划,陈栩表示:“我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在复合种植方面发挥更大效用,研发出更大肥力的大豆品种,让土壤肥力改良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