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地见效,巩固拓展2019年度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成果,报道检查中发现的典型做法成效,特编辑2019年度下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先进典型案例专题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三个强化”,持续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推进学院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学院内涵式发展。
一、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
学院党委认真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不断深化新思想“大学习”。
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
学院坚持班子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动理论学习走实走深走心。一是坚持会议研讨联系实际学。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主动担当作为,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等进行深入研讨;二是坚持理论宣讲领头学。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宣讲报告会,做到班子成员宣讲全覆盖,以上率下;三是坚持开展理论研究深入学。加强新思想研究,撰写发表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论述研究》等理论文章,深入学习领会新思想核心要义。通过学习,学院党委进一步紧跟新时代步伐,把准工作方向,提高了政治站位。
学院党委书记作学习贯彻新思想宣讲报告
二、强化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
坚持学院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委委员分工抓党委工作的格局,营造“民主、团结、和谐、进取”工作氛围,形成班子成员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共识。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印发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制定和完善院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三重一大”决策等制度60多项。涉及学院办学方向、发展规划、职称评聘、绩效收入分配等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项,均先经党委会研究,再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
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扎实开好民主生活会,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深化落实“红脸出汗”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大决策,坚持问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班子成员召开调研会18场,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座谈会
二是落实“一岗双责”。坚持每年制定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责任清单,明确要求;常督促常提醒常反馈,不断增强班子成员责任意识。认真贯彻班子成员给本科生上思政课制度。制定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班级等工作机制等,构建“一岗双责”的落实载体。
三是传导压力激发活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规范落实“三会一课”,激发党支部活力。100%落实支部“双带头人”制度,选拔政治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工作作风较扎实优秀年轻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5位教工党支部书记,有4位是“80后”。3个党支部入选省“样板党支部”建设项目。举办了党课100多场;开展“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等主题党日活动300多项。开展“完善‘党建+’工作方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等立项活动20余项。
学院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
师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学院成立以来,先后被学校确定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改革、家风家规建设、学科专业调整等改革试点,完成校文科实验中心建设任务。每年党建工作综合考评等级为A,有1个党支部获评“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三、强化党建引领,实现全面领导
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强化学院党委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引领作用,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强化党建引领人才培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制定学院立德树人工作方案,着力做好“四个下功夫”。
一是在师德师风建设上下功夫。把师德表现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的首要标准,制定《“教学之星”评选办法》等举措;开发“师德师风应知应会知识测试系统”;制订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办法。近几年来,学院有1人获评校“教学名师”,有7人入选 “校教学名师培育对象”,有2人获 “校教学名师提名奖”,1人当选首届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
二是在思政教育上下功夫。坚持“12345”思政工作机制,以“五进五有”为抓手,培育“五有”新人。积极推进“铸廉魂,强党性”学生党建示范点建设。实施研究生德育提升计划,开展“不忘初心,德善敬公”研究生思政教育活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政治学习、专业服务、知识普及、文体活动、典型事迹等“五个上线”开展“线上思政”主题系列活动。近年来,有4位学生被全国高校廉政研究与教育学会遴选为“廉洁大使”;连续三年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省级优秀团队3项、先进个人3项;有10人获得严家显奖学金,20人获得国家奖学金,近两年来,30%硕士生考取清华、人大、复旦、厦大等高校博士。
开展国家宪法日宪法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三是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明确了“绿色创新先锋,基层治理精英”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基层治理人才”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意见》和《教师引进、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的具体办法》;顺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和教学观摩,定期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改进实践教学,建设23个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福建农林大学公益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每年设“专业综合实习周”,实现实习实践全覆盖。近几年来,有1个项目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个项目获批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改项目16项;获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7项;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9项;“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励4项。在首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1支队伍进入全国八强、1支进入百强;MPA教学案例入库31篇,全国排名第三。
“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
四是在服务高质量就业上下功夫。实施“三三”工程,打造“温情、热情、亲情、校友情”等“四情服务”,实施全员参与、政策宣讲、政策激励、基地支撑、强化技能、资助补助、校友助力、面向基层等工作措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升。
(二)强化党建引领学科建设
通过宣讲报告、党课、谈心谈话、个别指导等方式提升学术骨干、青年教师政治意识和思想觉悟,引导学术研究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农村基层廉政建设等主流学科方向开展研究。学院党委书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等为题为师生上党课,指导教工支部开展“寻找乡村振兴的红色力量”等主题党日活动。
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公共管理学科被列入省高原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居省内高校第2,全国农林高校前5。获全国优秀MPA论文1篇,列全国农林高校首位。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库入库案例25篇,数量居全国高校第2;新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级案例库1个;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6项,获批科研经费1400多万元;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3项。
(三)强化党建引领社会服务
制定助推乡村振兴“六个一”行动计划。推动教师党支部在古田县常坝村等农村基层建设党员社会服务点。依托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农村廉洁建设研究中心等平台,发挥党员专家智力优势,在地方发展规划、林权改革、精准扶贫、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区域发展、廉政研究、普法宣传等领域开展工作。承接福州市乡村振兴、圆梦村建设、五指山市创新型县(市)建设等规划项目;疫情防控期间,法学系教师积极参加福州市“疫情防控法律咨询服务专家组”。每年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社会服务工作任务。近几年来,研究成果获省级及以上领导决策采纳或批示8项,47项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直接采用或采纳,社会服务经费每年超过110万,平均每年承接横向课题近20项。
与古田县常坝村党支部共建党员社会服务点签约
圆梦村村干部培训会
师生赴连城县璧洲村参加乡村振兴案例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