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8月12日-14日,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新玲,带着她的课堂走进南平市建阳区“圆梦村”的乡镇,切身感受建国70年党领导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变迁,坚定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研学一体 寓学于行
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无缝连接,此次思政课在结合农林院校学科特点以及南平市建阳区乡村党建、经济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研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思路,解锁“基层党组织如何带动乡村振兴”的奥秘。建阳区水吉镇仁山村在党支部引领下,实现了特色葡萄产业的合作社经营,吸引了全村85%的村民加入,经营种植面积达1194亩,“仁山葡萄”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并获厦门“金砖五国会议”专供水果的殊荣;仁山村党委还利用建盏技艺发源地的历史文化优势,培育发展规模化建盏烧制企业,每年带动村民增收7000多万元。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党支部以“圆梦村”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运用“党支部+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农户”模式,打造“建本”特色小镇核心区,走出一条可持续农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新路。田间的思政课,学生们对于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中“主心骨”的丰富蕴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微影实践 知行合一
为发挥基层党员榜样对大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此次思政课将水吉镇良源村优秀农民共产党员张九良的先进事迹融入教学内容,以微电影的方式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动性和时代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协作学习和知行统一。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张九良同志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他义务为村里修路二十多年,用积攒的工资购买煤渣和砂石、运输费、工具,当问及为什么可以如此无私地付出时,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路我也要走,我有义务进行修路”。正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感。他说“也许有人说我傻,尽做亏本的事,但我觉得我是共产党员,别人赚钱,我‘赚’的是信任与人心,金钱也许会成为过去,但信任是不会远走。”在微电影的拍摄与制作的过程中,这位普通农民党员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体悟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纯粹本色。这是一堂直抵心灵的思政课,也是一次求索个人价值的过程。
福建农林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创新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机制,切实培养农大学子反哺乡村产业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勇于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